家长看点

mtnews

竞思新闻 家长看点 知识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家长看点>

孩子的时间观念不是“催”出来的,这样做,帮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发布时间:2023-09-14

在孩子的眼里,时间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哪怕晚上11点多了,他也没有“这么晚,该睡觉了”的时间意识。

孩子这种自由散漫的性子,没有时间观念的大脑,常常让父母苦不堪言。

而家长只能一遍遍地催促:

“快去写作业吧”,

“赶快刷牙洗脸睡觉了”

“赶紧起床穿衣服要迟到了”

但是效果却总是收效甚微。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孩子普遍存在做事无先后顺序、拖拉、散漫、不守时等现象,还有些孩子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不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不知道今天是周几,绝大部分孩子普遍缺少时间观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没有时间观念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会更大。

红遍全球的流行天后麦当娜就有一个别称——「迟到天后」。

在英国曼切斯特开演唱会时,她迟到了50分钟才现身,刚一上台便遭所有观众狂嘘,还有歌迷提早离席,社交网络上也是一片争议,不少网友认为他不尊重粉丝,没有职业精神。

生活中,虽然迟到误事的后果可能不会如此严重,但也是职场和人际交往的大忌。

没有时间观念,还可能会给人留下不负责、不靠谱的印象,错失人生中许多重要机会。

因此,在幼年时期,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尤其重要。

01 什么是时间观念?

简单的来说:时间观念是对时间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对时间的把握和支配的能力,以及事情是否有条理性、主次分明,是否懂得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时间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与自身的时间知觉密切相关。

所谓时间知觉,是人对事情发生的顺序性(时间顺序)和持续性(时间距离)的直觉反应。

心理学家们曾将6-14岁的儿童分组进行时长估计实验:

6-7岁的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不够准确,多变且不稳定;

8-14岁的孩子对短时间的估计比较准确,时间观念已渐趋稳定。

结果表明:这样的直觉反应并非天生存在,大部分孩子的时间知觉在3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孩子为啥会没有时间观念?

研究表明,大脑内的前额叶皮质对于时间观念有显著作用。它对人的思维活动与行为表现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是与智力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还有平衡激素水平的功能。

据脑科学家的研究,孩子大脑前部区域,也就是前额叶皮层,它负责着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平衡风险和回报,是大脑的领航员,也是理性决策者。

它是最高级别的联合皮质。前额叶皮质与孩子的注意、知觉、能动性、计划性、持续性、工作记忆、语言、控制干扰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情绪中枢通路的重要环节之一。

孩子的时间观念不是“催”出来的,这样做,帮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人的大脑从出生之后就开始急速发展,2~3岁时前额叶才开始正式发育,一直持续到6岁达到高峰,6岁后发育就会趋缓。此时孩子大脑前额叶区域发育还不成熟,这样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行为管理能力均比成人要差,所以往往很难快速响应父母的指令,容易拖拉,常常没有时间观念。

影像学研究显示,大脑的这个区域其实到25岁左右都未发育完全。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很多时候,都很难做出理性的决策,他们很容易就被带偏了。

在3~6岁的急速发展时期,对脑前额叶的正确训练,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脑前额叶控制下表现出来的五项基本能力,要想帮助孩子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可以从训练孩子前额叶皮层进行入手。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可以锻炼不同区域的大脑部位、强化其功能。采用多点位结合,精准的锻炼大脑前额叶相关脑区的神经网络,加强前额叶皮层与神经网络之前的链接,提高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

同时能增强神经元的连接,让神经网络更为密集和发达,达到大脑全面提升的综合效果

02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好时间观念?

一般家长都会认为时间管理是对成年人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孩子时间的培养。早期孩子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方法,有效利用时间对于他今后的学习及工作都会获得优异成绩及高效的工作效能。

如果时间作为资源的话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这是一个人如何有效使用时间的问题。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尤为重要。

01 从“惯例表”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一般而言,时间可以划分为两种: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

自然时间指的是钟表上显示的时间,是客观的;心理时间则是指体验到的时间,是主观的。

但很多时候,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往往不是重合的。

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如果是看《小猪佩奇》的动画片,可以一动不动在沙发上坐两个小时;但如果是做作业,可能没有5分钟就坐立不安,一会要喝水,一会要上厕所。

这种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冲突,需要我们对孩子的心理时间进行调整。

因此,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氛围入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进一步帮助他们改变心理时间。

“惯例表”就是一种生活时间管理的训练工具。

它类似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工作日程表,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内该做什么。

比如:

每天早上6点30,是全家人起床的时间;

每天早上7点30,是爸爸妈妈出门上班,孩子去学校的时间;

每天晚上8到9点,是全家人一起阅读的时间。

一旦形成这样的家庭氛围,孩子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执行任务,而是在履行一家人共同的约定。

当内心的阻力小了,心理时间就与自然时间也就接近了。

02 制定计划,把权利交到孩子身上

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

越是急性子的家长,越容易培养出“磨蹭”的孩子。

这是因为一旦家长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好了,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时间管理是父母的责任。

所以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孩子也不会主动去配合。反之,只有逐步引导孩子自主管理时间,才能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

首先,可以让孩子自己列出哪些是要做的事情。比如需要制定一份学习习惯的惯例表,家长可以问孩子:

“每天放学回到家,我们通常需要做哪些事情?”

“孩子可能会回答,放书包、拿出作业本、写作业、吃饭等等。”

这时候,家长只要负责记录就好。

当然,如果孩子愿意自己记录,也可以让孩子一边说一边写,同时补充、细化一些内容。

其次,可以让孩子对要做的事情进行排序。

假如孩子认可的顺序是:放书包——吃饭——拿出作业本——开始写作业。

那么父母也不需要说服孩子一定先写作业再吃饭,尊重孩子的排序就好。

否则,他会认为父母并不是真心实意要把自主权交给他。

最后,可以帮助孩子把惯例表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惯例表的样式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决定。

手绘、贴纸或者相片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觉得有趣,还能帮助孩子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看待时间。

03 让孩子承担后果,比说教更有力量

有时候,明明已经制定了惯例表,可孩子一旦玩起来就把什么都忘了。

其实,在教导孩子时间管理前,首先需要让孩子弄明白一件事:为什么一定要守时?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只有催促和说教才能让孩子快速完成任务。

其实并非如此,这样反而会把孩子的自觉性一点点磨没了。

那么,不妨趁机让孩子在承担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理解守时的意义。

比如,孩子早上磨蹭着不肯穿衣服、吃早饭。

这时候,妈妈不用再一遍遍催促孩子,爸爸则按照规定的时间到点就出门。

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坏后果”,因为磨蹭,爸爸就不接送了,或者直接上课迟到。

这样一来,看似是“坏结果”,却成了孩子开始守时的好契机。不过,让孩子承担后果时,家长需要认清楚什么才是磨蹭的后果。

是爸爸已经出门,告诉孩子现在没有车送你,你需要自己去坐公交车?还是吓唬孩子说今天迟到了,等到了学校一定会被老师责罚?

当孩子磨蹭时,很多家长的做法是一边嘴上不断地催促,一边行动上急急忙忙送孩子去学校。

这样的做法,反而剥夺了孩子通过犯错、纠错,亲身体验规则的权利。

04 正向激励,是孩子摆脱磨蹭最大的动力

情绪,通常在时间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孩子面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时,很容易被其他一件小事转移了注意力。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难免着急上火,并运用说教、催促、唠叨以及恐吓等手段逼着孩子“快一点”。

听到这样的催促,有的孩子感觉沮丧,有的孩子感觉愤怒,还有的孩子感觉麻木。

无论哪一种,长此以往,难免形成越催越慢,越慢越催的恶性循环。

这时候,孩子的磨蹭已经不是单纯的慢,更是一种对唠叨、催促的消极反抗。

因此,我们不妨采取正向激励的方式,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并给予积极的肯定。

比如:

“快一点儿”换成“看看宝贝这一次有多快哦”。

“看看表都几点了”换成“做得很棒,再加油一点就更好啦”。

还可以把催促换成更加具体的指令。

比如,早上希望孩子快点穿衣服,我们可以直接把衣服递给孩子:“来,穿衣服。”

无论任何时候,来自妈妈的鼓励和支持,都是孩子成长的雨露和阳光。

《浮士德》里面有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时间管理的办法再多,终究要在生活里不断实践。


咨询客服微信


竞思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竞思注意力教育官网(www.jingsi.cn) 粤ICP备16008089号-1